1.狄昂·华薇克的生平介绍

2.研究女人是个很难的问题在西方音乐史上哪个时期

3.菲利普·锡德尼的生平

4.亚瑟王如何成为有史以来最普遍的传说之一

5.莫扎特的简介

6.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生物学研究

7.(高分)名著导读;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格列弗游记资料整理

莫德里奇生平_莫德里奇身世

威尔特·张伯伦

1936年8月21日出生,身高2米16。1978年,入选美国篮球名人堂。1999年10月12日,这名美国篮球历史上、50名伟大球员之一的名宿,在家中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2岁。

1956年张伯伦加盟NBA的费城武士队(后转会至湖人队),开始了他传奇式的职业生涯。虽然他只获得过2次NBA总冠军,但他完美的全才之一的技能却很少有人接近:

·7次成为NBA得分王

·11次成为NBA篮板王,1968年还当了一回NBA助攻王

·在1961-1962赛季,他创下单季4029分的得分纪录,在82场比赛中平均每场得分50.4分,在1962年3月2日,张伯伦在和纽约尼克斯队比赛中一人得了100分,以后再也无人能够接近这个纪录,共有5次单场比赛得分超过70分。

·张伯伦还保持着23924个篮板球的NBA纪录。

·他是第一个突破得分3万分大点的NBA球员。

·在他14年的NBA生涯中,共得了31419分,后来贾巴尔用了16个赛季才突破这一纪录。

比尔·拉塞尔

运动项目:篮球

球队:凯尔特人队

英文名:Bill Russell

生于:1934-2-12

身高:206

体重:100公斤

国家:美国

[个人历史]

比尔·拉塞尔1934年出生,身高2米06,1956年获奥运会篮球金牌,11次获NBA冠军,其中包括一次8连冠军,5次当选NBA最有价值球员,1967年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主教练。拉塞尔是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守型中锋,1974年进入美国篮球名人堂。

拉塞尔虽然作为一名中锋,身高不出众,但他的身体素质非常出色:100米成绩10.06秒,400米成绩49秒。跳高成绩2.09米。他的爆发力惊人,轻轻松松就可摸到篮板的上沿,这些都为他成为NBA超级巨星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在篮球名校旧金山大学就读时,拉塞尔掌握了日后改变了篮球面貌的防守观念和技术。这所大学的教练任尔波特把拉塞尔的身体素质和一套非常权威的防守理论结合在一起,使得拉塞尔率旧金山大学队创下了连胜55场的神奇纪录,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全美最佳球员称号。

1956年,为了参加墨尔本奥运会,拉塞尔推迟了一年加入了NBA,带领了美国男篮在奥运会上八战全胜,平均每场净胜对手53分。加入NBA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后,拉塞尔11次夺得NBA的总冠军。其中8次连续夺冠,这2个纪录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两座高峰。拉塞尔在防守时总是等对手投篮出手后再起跳,然后和篮球一起上升,像扣排球似的将球打飞,或者拍向自己的前场,让队友发动快功。他进功时大多是抢得前场篮板球二次补篮。他的勾手投篮可以左右开,令人防不胜防。1959年他和“篮球皇帝”张伯伦在两人平生的第一次交锋中抢得35个篮板球。在和锡拉丘斯民族队的一场比赛中勇夺51个篮板球。

13 年内为凯尔特人队摘下 11 次冠军的拉塞尔说:“对我而言,最美好的一件事就是看着一群人相互合作、相互打气,共同朝向冠军的目标一齐迈进;我努力过,队友也都努力过,我想我们的确是成功了。”

拉塞尔5次获MVP奖,在1970年被选入NBA25周年最佳阵容,在1980年入选NBA35周年最佳阵容,同年,他被美国职篮作家协会票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球员。1998年当选NBA历史五十大球星。

拉塞尔用他那神话般的防守才能和盖帽技巧改变了篮球运动一个基本观念--只重视进攻,不重视防守。他的成就实践告诉人们,用出色的防守照样可以赢得冠军。1967年,拉塞尔被凯尔特人队任命为队员兼教练。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主教练。

拉里·伯德

[伯德的基本资料]

全名: Larry Joe Bird

出生: 12/7/56 in West Baden, Ind.

高中: Springs Valley(French Lick, Ind.)

大学: Indiana State

选秀: Boston Celtics (1978, 6th)

身高: 6-9

体重: 220 lbs.

外号: Larry Legend

[伯德的个人荣誉]

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成员(1998年)

入选NBA历史50大球星(1996年)

3届NBA总冠军(1981,1984,1986年)

2届NBA总决赛MVP(1984,1986年)

3届NBA常规赛MVP(1984-86年)

9届NBA第一阵容(1980-88年)

1届NBA第二阵容(1990年)

3届NBA防守第二阵容(1982-84年)

NBA年度最佳新秀(1980年)

3届NBA三分球大赛冠军(1986-88年)

12次入选全明星阵容(1980-88年,1990-92年)

1届奥运会篮球冠军(1992年)

在波士顿凯尔特人效力的13个赛季中,从79-80赛季到91-92赛季,伯德在球场上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完美——无论是作为一位得分手,一位传球手,一位篮板手,一位防守者,一位团队核心,又或者是一位关键先生而言。伯德总是如此自信,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这位老兄在大战前常常会跳着华尔兹来到对手的板凳席告诉对手他将在比赛中轰下40分,没人敢把这当作是一句笑话。伯德是一位致命的射手,他甚至在练习三分球时常常故意把眼睛闭上来达到训练效果。在伯德当道的年代里,也许只有魔术师约翰逊在传球上做得他更出色一点。魔术师是伯德最伟大的敌人,同时也是一生的朋友,这两位巨星在80年代共同上演的黑白争雄已然成为NBA不灭的经典。

伯德是凯尔特人荣誉的化身,他是一名集优雅,自信,勤奋于一身的球员,喜欢在压力下迎接挑战,同时帮助队友们做到最好。就如同鲍勃.库西, 比尔.拉塞尔, 约翰.哈夫利切克和戴夫.考恩斯这些前辈一样,伯德身上也流淌着一种无私的团队精神,与个人荣誉相比,伯德更关注如何能帮助队友和球队打出最好的水平。而和那些前辈传奇巨星相比,伯德在波士顿花园球场上更善于调动起球迷的情绪,并由此掌控比赛。

作为凯尔特人重建的关键,伯德帮助球会从70年代末期的拙劣成绩和低靡球市中摆脱出来。球队在他的率领下日趋完美,共赢得了3次NBA总冠军以及10次大西洋分区冠军。在得到3枚戒指的同时,伯德也收获了无数个人荣誉。他是NBA有史以来第三位连续三届赢取常规赛MVP奖项的球员,同时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中锋球员。他12次入选全明星阵容,两次成为总决赛MVP,9次入选NBA第一阵容,并且还是四届联盟的罚球王。

对于篮球伯德是一个固执的完美主义者,这点让波士顿球迷和很多正统篮球的追随者把他视为偶像。他在球场上拥有超凡的视野,常常能在对手的严防下不可思议地做出35ft+的远射,使球迷们为之倾倒。

“拉里.伯德改变了整整一代篮球迷欣赏NBA的口味和理念。”当伯德1992年随梦之队获得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篮球金牌,因背伤不得不选择退役时,联盟总裁大卫.斯特恩对他做出了如此崇高的评价。

伯德的传奇起始于一个叫French Lick的小镇,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与印第安那州的玉米产地相邻,在那里他们全家人过着简朴的生活。French Lick小镇共有2,059个人口,当地的Springs Valley高中每次有主场男子篮球比赛时,镇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去看球,去给一个名叫拉里.伯德的金发小伙子助威。

尽管在Springs Valley高中上二年级时由于脚踝受伤,伯德不得不缺席大半个赛季的比赛,但他仍然成为大家所关注的一颗新星。随着Springs Valley取得了19胜2负的成绩,年轻的拉里也成为当地的小名人。虽然伯德家还买不起自己的汽车,但镇上的球迷都很乐意搭载他们。在伯德毕业那年,他创造了学校新的得分记录。当最后一次参加学校的主场比赛时,有大约4,000名球迷前来为他捧场。

伯德随后发现适应大学生活要困难得多,最初他选择的是印第安那大学,那是一所拥有NCAA传奇教头Bobby Knight的篮球名校,但只待了两天就离开了。然后他回到了家乡的Northwood专科学院,但很快又离开了,最后他来到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并在那里一直到毕业。

伯德在印第安那州立大学的第一个主场比赛大约有3,100名观众,正如他在Springs Valley高中时所做的,伯德凭一己之力使球队反败为胜。在加入无花果队(印第安那州立大学篮球队名)后打的第一项赛事,拉里得到了场均得分30+和篮板10+的惊人数据。由于他的出色表现,球队整个赛季的球票销售翻了3倍,电视台也用拉里的赛场集锦取代了广告。而很多学生则是早早就逃课前去排队购票。

“拉里伯德篮球”是当年Terre Haute(印第安那州立大学所在城市)最风靡的体育运动

在大学最后一年,伯德率领无花果队在NCAA所向披靡,取得了33连胜的娇人战绩,直到在总决赛中遇到了由一个名叫Magic Johnson的身高6-9的控卫率领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校篮球队。那是NCAA历史上最知名的决赛之一,也是之后25年中收视率最高的一场大学篮球比赛。虽然无花果球队最终输了决赛,但伯德还是赢得了年度最佳大学篮球球员的奈史密斯奖以及约翰·伍登奖,他也是NCAA历史上得分第5多的球员。在拥有伯德的几年中,无花果球队创造了81胜13负的惊人战绩。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早在1978年就在第六顺位选中了伯德,当时他们认为伯德已经完全具备了打NBA的能力,因此极力劝说他放弃大学的最后一年直接进入职业篮球。伯德拒绝了这样的建议,尽管如此,球队为他多等一年无疑是完全值得的。77-78赛季凯尔特人的战绩是32胜50负,这已经是自1949年以来球队的最差战绩,由于伯德要完成学业而推迟一年加入NBA,78-79赛季凯尔特人更创造了29胜53负的新低。但随着伯德1979年来到波士顿,标志着NBA联盟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翻身仗打响了。

在接下来的79-80赛季里,凯尔特人整整多赢了32场比赛,以61胜21负的佳绩重夺分区冠军。在总共82场比赛里,菜鸟伯德在得分(场均21分)、篮板(场均10.4个)、断球(143个)、出场时间(2,955分钟)上都雄踞全队之首,同时在助攻(场均4.5个)和3分球(58个)两项数据上列球队次席。尽管同年进入NBA的魔术师约翰逊也有着惊艳的表现,帮助湖人队赢取了总冠军,但伯德仍然当选为赛季最佳新秀并首次入选全明星阵容。

在随后的赛季休整期里,波士顿凯尔特人通过一桩被认为是NBA历史上最超值的球员交易,获得了中锋Robert Parish和第六人Kevin McHale,他们和伯德,Cedric Maxwell组成的超级锋线终于把凯尔特人带上了80-81赛季总冠军的宝座。其中与费城76人队的东部决赛堪称史上经典,凯尔特人先是以1:3落后,随后在悬崖边上居然连胜3盘反败为胜。在总决赛上,凯尔特人又以4:2击败摩西.马龙率领的休斯敦火箭队。伯德在他的NBA第二年里,同样在得分(场均21.2分)、篮板(10.9)、断球(161个)、出场时间(3,239分钟)四项数据上位居全队第一。

伯德的球技不仅吸引了大批球迷到波士顿花园球场看他打球,在他客场比赛时同样人满为患。他和魔术师一起挽救了此前已经惨淡不堪的NBA球市,帮助联盟实现了其新口号:难以置信的NBA演出。仅仅两个赛季,球迷、教练、球员们就都知道伯德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大数据和关键时刻的表演。他在比赛中所体现出的专注和镇定使其难以被击败,而他从小练就的精妙射术则帮助他在进攻时所向披靡。在那个年代里,没有第二个射手能像伯德表现得那样出色而且稳定。

伯德是凯尔特人荣誉的化身,他是一名集优雅,自信,勤奋于一身的球员,喜欢在压力下迎接挑战,同时帮助队友们做到最好。

从1981-82赛季起,伯德连续三届入选了NBA第二防守阵容,尽管他看起来有点慢,也不是最好的一对一防守球员。不过凭借超强的预判和卡位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防守者。他对比赛的洞察让他总能比对手早一拍行动。

从1983-84赛季起,伯德连续三年当选为常规赛MVP,这是NBA历史上继拉塞尔和张伯伦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三人。在1984年对洛杉矶湖人的总决赛中,伯德和凯尔特人最终赢得了第七场决战的胜利。这也是他和魔术师自1979年NCAA决赛后第一次在季后赛相遇。其中第5场比赛中伯德独中34分助凯尔特人以121-103取胜,而关键的第七场伯德拿到20分12个篮板助球队以111-102获胜。凭借在七场总决赛里场均27.4分14个篮板的贡献,伯德当之无愧成为总决赛MVP。

在1984-85赛季,伯德的场均得分达到了28.7的新高,在联盟中位列第二,这也是伯德整个职业生涯中第二高的赛季得分。其中在对亚特兰大鹰队的一场比赛中更是创下了独得60分的个人记录。同时伯德的赛季三分球为131投56中,以42.7%的命中率位居联盟第二。由于伯德的肘部和手指受伤,凯尔特人在这一年的总决赛里最终以2:4不敌湖人,不过伯德仍然在赛季结束时收到了他的第二座常规赛MVP奖杯。

在接下去的一个赛季,凯尔特人赢得了其历史上的第16个总冠军,而伯德也达到其职业生涯的颠峰。这一年里他得到的个人荣誉包括:常规赛MVP,总决赛MVP,年度体育风云人物,美联社年度最佳男运动员。除了在三分球和罚球率两项位居联盟第一外,其他个人数据也都位列前茅。他甚至还到全明星周末的三分球大赛上表演了一把神投绝技,拿到了他的第一个三分球大赛冠军。在伯德的带领下,凯尔特人创造了67胜15负的历史最佳战绩。在总决赛里,伯德以场均24.0分9.7篮板9.5助攻的准三双表现再次帮助球队以4:2击败休斯敦火箭,其中关键的第六场比赛中,伯德独得29分11个篮板12次助攻,毫无疑问他第二次成为了总决赛MVP。

1986-87赛季,伯德的表现同样惊艳。他成为NBA史上第一位单赛季投篮命中率超过50%(实际为52.5%)并且罚球命中率超过90%(实际为91.0%)的球员。而此后的一个赛季,他又以经典的伯德方式来证明这绝非昙花一现——52.7%的投篮命中率和91.6%的罚球命中率再破记录。与此同时,他在这两个赛季里还保持着场均得分28+篮板9+助攻6+的个人数据。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伯德是一名狡猾的防守球员,而他最著名的一次表演就是在1987年东部决赛对阵底特律活塞的第5场比赛中,当时比赛还剩5秒,凯尔特人以106-107落后一分,底特律人拥有发球权。伯德预判到托马斯的边线球要发给兰比尔,就抢在兰比尔之前出手断到了球并快速分给队友Dennis Johnson,由后者投中压哨球转败为胜。经此一役,凯尔特人最终在七场胜负中击败活塞成为东部冠军,并连续第四次进入总决赛。

此时的伯德已经是一位30岁的老将,日趋严重的背伤和脚伤阻止了其赢得第四枚总冠军戒指的梦想。但他仍然在比赛中不时会有超人的表现。

在1987-88赛季,伯德成为凯尔特人历史上第一位单场得分40+且篮板20+的球员,那是在一场和印第安那步行者队的比赛中,伯德拿到了42分20个篮板。而这一年他29.9的场均得分也是其职业生涯的最高记录。在这个赛季,伯德还实现了他连夺三届三分球大赛冠军的壮举,这一记录只有后来芝加哥公牛队的Craig Hodges达到过(1990-92)。

在这一年与亚特兰大鹰队的东部半决赛里,伯德和鹰队的Dominique Wilkins第四节互拼得分的决斗场面堪称经典,伯德在最后一节里独得20分,使凯尔特人最终获胜——尽管他此时还患着严重的支气管炎。

在88-89赛季由于动手术去除脚跟骨刺,伯德只打了6场比赛。而在接下来的赛季里,伯德连续罚球71中,这是NBA历史上第三高的记录。在90-91赛季伯德又因为背部神经痛缺席了22场比赛,这个疾病最终迫使伯德在1992年选择了退役。在90-91赛季季后赛首轮与印第安那步行者的第5场比赛中,伯德在第二节重重摔倒导致面部和背部都受了伤。但第三节他又重新上场帮凯尔特人最终以124-121取胜。在赛季结束后医生在他的背部动了手术,但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少实效。

1991-92赛季是伯德的最后一个赛季,因为背伤他缺席了整整37场比赛。在3月份对波特兰开拓者队的一场全国转播的比赛中,伯德再现了其关键先生的本色——他在第四节独得16分,包揽凯尔特人最后的9分,其中包括比赛还剩最后两秒时一个改变胜负的三分入帐!经过两次加时,波士顿最终152-148获胜。伯德在这场比赛中得到了49分14个篮板12次助攻以及4次抢断。

“无论何时只要伯德还在场上,就有可能创造奇迹。”波特兰开拓者队中的巨星德雷克斯勒在比赛后对波士顿快报如是说。

如果说伯德职业生涯中有唯一一次明显的低级失误,那就是在其最后一个赛季季后赛对克利夫兰骑士的第四场比赛里,伯德在加时赛一次普通的上篮失手了,这导致凯尔特人以112-114输了比赛。而克利夫兰骑士最终以4:3的总比分淘汰了凯尔特人。在凯尔特人输掉的四场比赛中,有三场伯德因为背伤都无法上场。

现在是伯德该要说退役的时候了,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了结一个心愿,那就是加入1992年美国的梦一队,夺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篮球金牌,为其职业球员的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当1992-93赛季开始靠近之时,伯德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八月18日他对媒体正式宣布退役。在长达13个赛季的897场比赛中,伯德共得到21,791分,8,974个篮板,5,695次助攻,场均得分24.3篮板10.0助攻6.3。其职业生涯的投篮命中率为49.6%,罚球命中率为88.6%。

伯德随后选择了在凯尔特人球会里担任一名管理官员,他的职责主要是评估球员的能力和表现。事实上,他退役后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佛罗里达的高尔夫球场上消磨的。有时他也会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或是在**中客串一把,比如迈克尔.乔丹的“空中大灌篮”。

尽管如此,伯德的生活因为缺少竞争而开始变得乏味,那种希望回到NBA担任更富挑战性的职务的想法与日俱增。当凯尔特人在1996-97赛季成绩跌入谷底时,伯德曾经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球队重组的教练人选。不过当凯尔特人任命Rick Pitino为新的球队主席兼主教练时,伯德知道他在波士顿已经没什么可供选择的职务了,于是他决定辞职回家乡印第安纳州另谋发展。

1997年5月12日,伯德被任命为印第安那步行者队的主教练,尽管此前他从来没有执教过一场比赛,但没人会怀疑伯德的指挥才华。

“我每天殚思竭虑所想得到的一切这家伙全都具备了”步行者的主席Donnie Walsh这样评价伯德。“我希望我们这里的高中,大学以及职业篮球事业可以共同发展,相辅相成,而伯德就是这样一位标志性人物。我完全相信他将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教练。“

“他有一种令人着迷的魅力,当他讲话时,你会不知不觉被带入他的世界。这是一位主教练必须具备的。”

“作为一个教练我还是新手,不过我感觉自己有能力把这份工作做好。”伯德这样对媒体说“关于篮球我拥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会带领大家做正确而且必要的事来赢取比赛。”

在伯德三年的主教练生涯中,其带队成绩可谓斐然。第一个赛季,步行者以雷吉.米勒为主要得分机器,取得了58胜24负的球队历史最佳常规赛战绩,并一路杀入东部决赛,苦斗7盘才最终以3:4不敌乔丹率领的卫冕冠军芝加哥公牛队。伯德本人荣获当年的NBA最佳教练。98-99赛季,步行者队再次杀入东部决赛,这次他们输给的是纽约尼克斯队。99-2000赛季,伯德率步行者又卷土重来,在东部决赛中终于6战击溃尼克斯队,报了一箭之仇。虽然在总决赛不敌KO领衔的洛杉矶湖人队,但伯德给步行者队带来的巨大变化可说是有目共睹。

在总决赛失利后伯德辞去了主教练的职务,休息了3年后,伯德又以步行者队篮球部总裁的身份再度出山。而他上任伊始就炒掉了球队主教练伊塞亚.托马斯,并以当年担任步行者队主教练时的助手里克.卡莱尔取而代之。虽然2005年步行者队走了老将雷吉.米勒,但杰梅因.奥尼尔、罗恩.阿泰斯特、斯蒂芬-杰克逊、贾马尔-汀斯利等一批年轻球星已经日臻成熟,球队在各个位置上都实力不俗,球员年龄结构也相当合理,是联盟中公认的一流强队。以伯德的为人心气,他瞄准的目标无疑只有一个——就是带领球队赢取总冠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英文名:Earvin Johnson

出生:1959年8月14日

身高:2.06米

NBA生涯:1979—1992年,1996年

司职:后卫

主要荣誉:

①3次获得年度MVP;

②3次获总决赛MVP;

③5次获NBA冠军。

篮球运动诞生一百多年以来被“巨星”统治了近90年。直到80年代“魔术师”约翰逊用他令人惊叹的球艺彻底改变了篮球的面貌,他将更多的理念,智慧和技巧带到了篮球场上,使得这项运动的观赏性和竞争性在80年代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魔术师”约翰逊前所未有的新打法,更使篮球运动的组织后卫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

“魔术师”身高2.06米,体重100千克。在1979年以第一轮第一位入选NBA洛杉矶湖人队。在他加入湖人队的第一个赛季,便帮助球队夺得1980年的NBA总冠军。当时在7战4胜的总决赛中,湖人队和费城76人队打成了3比2后,湖人队主力中锋“天钩”贾巴尔把脚严重地扭伤了,结果在第六场比赛中,20岁的约翰逊接替贾巴尔站到了中锋的位置上。那场激战中,年轻的约翰逊独得42分,夺下15个篮板球,还有7次助攻和3次抢断,整个体育馆成了“魔术师”一人的表演舞台,他带领全队击败了76人队,夺得了他第一个NBA总冠军戒指,约翰逊同时也获得了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埃文·约翰逊出生于1959年8月14日,他的家乡是密西根州的兰辛市。约翰逊从小就入迷似地苦练篮球,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因为出色的篮球技术被当地报纸的记者称为“魔术师”,以至后人忘了他的真实名字埃文,而“魔术师”代之。

“魔术师”约翰逊在NBA生涯中得过3次最有价值球员奖(1987,1989,1990年),在1980,1982,1985,1987,1988年5次为洛杉矶湖人队夺得NBA总冠军。1992年他和拉里·伯德两人作为联合队长,带领NBA第一支“梦之队”横扫巴塞罗那,那是他们两人篮球生涯中第一块也是最后一块奥运会金牌。

约翰逊是NBA历史上最高的组织后卫,他技术极为全面,可以胜任场上任何一个位置,是一个全能的球星。他的推进速度极快,传球的技巧变化多端,常常为队友创出十分舒服的进攻机会。特别是他能像下盲棋一样打篮球,在根本不看队友的情况下也能将球传到处于投篮位置上的队友手中。他是一名将激情和理智,表演和实战完美的结和起来的一名革命性的组织后卫,他不但能为队友制造进攻机会,而且自己也有犀利的得分能力。

1991年,“魔术师”不幸染上艾滋病,不得不告别NBA。但是他没有在绝症面前屈服,他首先勇敢的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用自己的真诚和正直换来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继而从事篮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并且在1992年先后参加了东西部全明星赛和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在天皇巨星乔丹从棒球场回到NBA之后,“魔术师”约翰逊也在中断了4个赛季之后重返湖人队,为使年轻的湖人队加速成熟尽到了自己的全部力量。1997年3月,经过检查之后,艾滋病毒在他的体内几乎找不到了,他奇迹般地战胜了这一绝症。

约翰逊的加入,使得NBA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他的篮球技术和意识,他的成就和刻苦,他的正直和坚韧,成为世界篮坛的一笔重要财富。

迈克尔。乔丹

英文名:Michael Jordan

位置:得分后卫

出生日期:1963年2月17日

身高:1米98

体重:216 lbs. / 98.0kg

1984年NBA选秀大会第一轮被芝加哥公牛队选中,

1991-1993年率公牛完成NBA总冠军“三连冠”霸业。随后宣布退休,转而投身美国职业棒球联赛,加盟芝加哥白袜队。但篮球天才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棒球生涯受挫的乔丹于1995年3月19日重返NBA,第一场比赛对印第安那步行者队,得了19分,抢得6个篮板球,6佽助攻和3次抢断。之后1996-1998年又带领公牛队又3次夺得NBA总冠军。1999年1月13日,乔丹宣布正式退役,他的23号球衣也在联合中心体育馆永久退役。2000年1月19日开始担任华盛顿奇才队执行总裁。乔丹的妻子叫胡安尼塔,生有三个孩子。

主要战绩: 6次获得NBA总冠军:(1990-91, 1991-92, 1992-93, 1995-96, 1996-97 和1997-98)

2次夺得奥运会冠军:1984年、1992年

荣誉: 1985年获NBA年度最佳新人奖 6次当选NBA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1991, 1992, 1993, 1996, 1997, 1998)

5次当选NBA最有价值球员:(1988, 1991, 1992, 1996, 1998)

3次当选NBA全明星赛最有价值球员:(1988, 1996, 1998)

主要技术统计:

NBA职业生涯总得分:29,277 列NBA第4位

单场得分纪录:69分(1990年3月28日对骑士队)

乔丹职业生涯基本数据:

---------------

效力时间:13赛季参赛场次:930场

出战时间:35887分钟平均得分:31.5分

平均篮板:6.3个平均助攻:5.4次

前场篮板:1547个后场篮板:4289个

篮板总数:5836个助攻总数:5012次

抢断总数:2306次盖帽总数:826次

犯规总数:2480次命中总数:10962个

出手总数:21686个命中率:50.5%

远投命中:555个远投出手:1670次

远投命中率:33.2%罚中总数:6798个

罚球总数:8115次罚球命中率:83.8%

总得分:29277分单场最高得分:69分

狄昂·华薇克的生平介绍

人物传奇

里希特霍芬出身名门,身世高贵,相貌英俊,性格坚毅,办事果敢,技艺不凡。凭着标准的骑士风度、盖世无双的战功以及他那独特迷人的作战风格征服了无数人的心,也包括痛恨他的敌人,他驾驶着那架使其得名的“红色男爵”大红色阿尔巴特罗斯三翼战斗机席卷整个西线战场,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四处滚动,给敌人带来痛苦、恐慌、惊悸和战栗,给自己人带来欢乐、喜悦、慰藉和自信。里希特霍芬奇特而巨大的魅力使他成为人类空战史上最负盛名的空中英雄之一。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德国布列斯劳(现在是波兰境内的沃洛克劳市)。他于1918年4月21日在索姆河上空阵亡,年仅25岁。他被德国公众称为红色飞行员,而在英国的宣传机器中,他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红男爵”。

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理想、憧憬与现实。

早年岁月

曼弗雷德·阿尔贝里希·弗瑞赫·冯·里奇特霍芬是普鲁士贵族阿尔贝里希·冯·里奇特霍芬少校和他的妻子库宁古德所生,“里奇特霍芬”是“公正廉明”的意思,这个姓氏早先由神圣罗马皇帝列奥波德一世赐给他的家族。曼弗雷德是少校的3个儿子中最年长的(他上面还有一个叫伊尔丝的姐姐)。在穷兵黩武的德意志帝国教育制度下,曼弗雷德11岁即进入霍尔施泰特的少年军校接受军事训练,后被推荐到皇家陆军学院深造。曼弗雷德是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他头脑清晰、文化成绩亦十分优秀,甚至考得奖学金。他在军校里显示出卓越的马术天赋,这也是他日后进入骑兵部队的一个契机。1911年4月,曼弗雷德毕业后被分配在第1枪骑兵团(“亚历山大三世”团)——一支以血红色作为标志的精锐部队。1912年他晋升少尉。

不走运的是在二十世纪初,骑兵部队已经明显落伍。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骑兵失去了机动作战的天地,堑壕战、阵地战成为地面战斗的主流。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曼弗雷德希望在新兴的航空领域再度挑战自我。于是他在1915年进入航空战斗群,由于训练仓促无法让他独立飞行,曼弗雷德在天上的第一个差事是当侦察员。但是当他遇到奥斯瓦尔德·波尔克后,一切都起了变化。和当时很多飞行新手一样,曼弗雷德将波尔克视为英雄和偶像。在波尔克的影响下他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1915年10月10日,曼弗雷德的朋友乔格·祖默尔中尉对他进行了24个小时的飞行训练,然后他就第一次放了单飞!不过这点飞行时间显然不够,曼弗雷德在降落的时候把飞机摔得一塌糊涂。

其实早在1915年9月他还是侦察员的时候,曼弗雷德·里奇特霍芬就和一架法军飞机交火并将它击落,但是由于敌机坠落在协约国控制区,这个战果因无法确认而不被承认。虽然运气不佳,但是曼弗雷德仍旧满怀希望地继续寻找猎物。

1916年4月24日,里奇特霍芬作为战斗机飞行员首次击落敌机,但是这架法国纽堡飞机还是掉在协约国控制区,于是这个战果还是没有被承认。9月1日,曼弗雷德应波尔克的邀请来到西部最前线报到。他服役于第2狩猎中队,主要飞信天翁DⅡ双翼战斗机,虽然他因后来那架福克DrⅠ三翼机而著名,但实际上他的大部分飞行时间和战果都是在双翼机上取得(比如信天翁DⅡ和DⅢ)。终于,曼弗雷德在9月17日首开记录,这是他第一个得到官方承认的战绩。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10月的悲剧:波尔克在一次近距离缠斗中与友机相撞身亡。11月23日,曼弗雷德击落了英国尖子兰诺·郝克少校,这已经是他个人第11个战绩。一次,曼弗雷德击落了英国空军的加拿大飞行员亚瑟“罗伊”·布朗的战机。曼弗雷德在确认战果时发现布朗只是受了伤而已并将其救活。布朗后来逃出了战俘营,返回英军阵地。

“血腥四月”的“红男爵”

1917年是英国皇家空军不幸的一年。1月4日,曼弗雷德的战绩上升至16架,这在当时还存活的德军尖子中列首位。1月12日,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获得皇帝亲自颁授的“功勋勋章”(俗称“蓝色马克斯”),这是当时德国各邦中的最高勋章(由于在17世纪设立时普鲁士的宫廷语言是法语,所以这枚勋章的名字竟然是用法文拼写的)。

在成为第11狩猎中队的指挥官后,曼弗雷德将自己战机的一部分涂成了血红色,他认为这样可使地面上的友军便于识别,以防止误击。此外他特别选择血红色也是为了纪念以同一颜色为标志的第1枪骑兵团。这引起了一股潮流:他的队员们也争相将自己的飞机部分涂成血红色,以显示团结一致的精神!第11狩猎中队的战绩异常出色,以至于在战争后期,许多英军飞机涂上了红鼻子以表示“我们一定打下红男爵”的决心。

1月24日,曼弗雷德的信天翁DⅢ双翼机的下部机翼在日常飞行中自行折断-这种飞机经常闹出此类故障。3月9日,他在奥佩上空被击落但是很快在同一天再次升空。

4月7日,曼弗雷德晋升骑兵上尉,这也是他最终获得的军衔。

糟糕的是,曼弗雷德的队员在4月8日驾驶信天翁DⅢ的日常飞行中再次遇到下部机翼折断的故障。他大为恼火,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抗议信并投寄到柏林。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拿到了这封信并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了全文,老头立即赶到前线查看损坏的飞机,还顺便察看了英军的索普维茨三翼机。回国后,福克针对信中提出的问题和双翼机的情况改进设计出了著名的DrI三翼机,可以说这里面有曼弗雷德的一半功劳吧。

整个4月的天空都被德军飞机占领,曼弗雷德在29日一天之内击落4架敌机-这是他个人单日的最佳战绩。英国人称之为“血腥四月”,英国空军在这个月损失了912名飞行员和侦察员!其间有21架战绩算在了曼弗雷德的帐上,从此“红男爵”名震天下。他的战绩仍不断激增,在取得第41个战果后曼弗雷德奉命调离前线,他的胞弟-同样是一名尖子飞行员的罗特·里奇特霍芬接过狩猎中队的指挥权。

从5月1日到6月初曼弗雷德都在休假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打猎或是出席宴会,其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这位空战英雄。

6月24日,曼弗雷德任新成立的第1联队指挥官,这支部队在他阵亡后被命名为“弗瑞赫·冯·里奇特霍芬联队”。

7月,曼弗雷德被道格拉斯·康奈尔上尉和阿尔伯特·伍德布里基少尉(木桥少尉?)击落,虽然他安全地迫降但还是头部中弹,在以后的岁月里曼弗雷德一直受到剧烈头痛的困扰。但他还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空战的胜利,这种非凡的意志和精神难道不足以使人对他肃然起敬吗?

德军上层考虑到“红男爵”的宣传价值而有意地对他进行保护,起初是劝说他退出前线不再飞行,可是这根本行不通。于是上层硬性规定除非情况危急,否则联队长不准升空作战。但是很快他们发现曼弗雷德总是寻找种种理由溜进机场驾机作战。

尽管如此,曼弗雷德还是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管理事务和社交场合。不过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最后“红男爵”还是恢复了全天战斗的习惯,而上层也意识到无法阻止他的决定。于是他们也就此放手让他去作战-毕竟这一行没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第1联队在8月接收了第一架福克DrI三翼机,曼弗雷德驾驶它在9月1日获得了第60次空战胜利。9月6日他离开前线进行了一段康复疗程,在10月赶回前线后他又开始飞信天翁D.V战斗机。

传说终结

1918年4月,曼弗雷德驾驶着编号425/17的福克DrI三翼机取得了击落2架敌机的战绩,很多描写“红男爵”的作品都将这架三翼机作为他的象征。虽然曼弗雷德在他的飞行生涯中大部分是飞双翼机,但是它们只是部分地被涂红,而这架伴随他走完生命旅程的三翼机却是从头到尾全部血红色,也许这更符合人们心目中“红男爵”的形象吧。

4月21日,曼弗雷德追逐着威尔弗莱德·梅驾驶的索普维斯“骆驼”战斗机深入英军控制区。这时距离战争结束只有寥寥几个月的时间,德军不得不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协约国飞机和不断增长的己方损失,“红男爵”也感觉到原先那种猎杀敌机的兴奋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不安、焦躁和伤痛的困扰。“协约国飞机越来越难对付,”曼弗雷德亲笔写道,“除非跟踪追击到敌军阵地,否则很难打下它们。”这一次他又追赶着自己的猎物进入危险区域,梅的飞行技术很臭-他一直飞不高而且晃晃悠悠,但这反而使得曼弗雷德难以捕捉到他。梅在战后承认:“这救了我的命。”

在英军阵地上空曼弗雷德紧紧盯住这架路线奇怪的敌机,就在这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后方打来,斜穿过他的心脏从胸部飞出。而射出这颗子弹的,正是布朗。

(根据纪录片显示,击中红男爵的并非布朗,他没有办法在距离那么远的位置用一把架在引擎上的机关枪击中红男爵,最终弹道研究显示击中红男爵的是一个步兵,名叫史诺伊艾凡(音译),一名普通士兵,终身没有子嗣,1925年后变成流浪汉,但是没有证据,因为当时没有任何照片,只有口述,他的死纯粹是运气不好,因为不管是布朗还是那名普通士兵在当时想射中红男爵都非常困难)。

不管怎样,“红男爵”再也无法操控他的爱机,他坠落在科比-布雷公路旁边的田野上。事后有很多协约国士兵赶来捡取他飞机的红色破片留作纪念。而双方飞行员听到这一消息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不敢相信“红男爵”已经阵亡,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

英国人为“红男爵”举行了登峰造极的隆重葬礼:为对应曼弗雷德的军衔,6名协约国上尉抬着这位伟大敌手的棺木在一位神职人员的引导下缓缓前进;当棺木进入墓穴后,两旁士兵朝天鸣枪表示最高的敬意!然后,一位协约国飞行员驾机升空,将拍摄有布满鲜花的墓地的照片和讣告一起空投到德军阵地上。噩耗传到德军,引起了更加强烈的震动,他们难以相信里希特霍芬竟然会被击落,甚至有人疯狂地计划用20个师的兵力5000门大炮去抢回他的尸体。德国人后来为里希特霍芬建造了一个博物馆,建筑原料全部是由战利品拼凑而成。1935年德国空军重建时,为纪念一战时的英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男爵(“红男爵”)将第一支组建的战斗机联队JG132命名“里奇德霍芬”,因为JG132是德国空军的第一,二战时的不少著名飞行员都曾经在队里接受训练。战后重建的新德国空军中,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第一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第71联队,二战中德军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任首任队长,该联队至今仍保留在统一德国空军的序列中。

一战后,曼弗雷德的遗体从战区运回国内。红男爵,这位传奇神话的缔造者、一战最高空中王牌在维斯巴登地区的西弗瑞霍夫墓地永远的安息了,他最终的战绩是击落80架敌机。

研究女人是个很难的问题在西方音乐史上哪个时期

Dionne Warwick因家庭渊源从小与福音歌曲结缘,6岁开始学音乐,并担任家族福音歌唱队的成员,后来在大学里接受正统的音乐训练,随后从纽泽西乡下远赴纽约发展,担任歌手与乐团的合音工作,60年代初即以合音展开其音乐生涯,不久被名作曲家Burt Bacharach发掘,与Burt合作到70年代初一共产生了20几首单曲榜前40位的畅销曲,这也是Dionne音乐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Warwick自信中带着沮丧的唱法,成功地诠释歌词意境,引起乐迷共鸣,之后,她便与Burt Bacharach (曲)、 Hal David(词)结成坚强的创作成/演唱三人组,特别自60-80年代间,缔造了许多令人百听不厌的排行畅销曲,例如:“Do You Know The Way To San Jose”、”Walk On By”、”I’ll Never Fall In Love Again”、”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等。

在20世纪60年代初,她和她的妈妈李·德琳卡德·华薇克(LeeDrinkardWarwick),姨妈茜茜·休斯顿以及她的妹妹蒂·蒂都是当地的一个家庭福音乐队德琳卡德演唱队(TheDrinkardSingers)的成员。正是在这支乐队里,狄昂经历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与音乐的接触。凭借奖学金在哈特音乐学院(HarttCollegeofMusic)学习期间,狄昂与妹妹蒂·蒂,以及一个表妹组成三重唱福音合唱组合(TheGospelaires)。

1962年的一天晚上,当狄昂·华薇克、蒂·蒂·华薇克和她们的妈妈李·德琳卡德·华薇克还有姨妈茜茜·休斯顿在纽约著名的阿波罗剧院表演时,有人发现了舞台上的狄昂,并邀请她参加某个音乐作品伴唱的录制。正是通过这次录制,狄昂遇上了当时并不出名的作曲家伯特·巴克拉克(BurtBacharach)。狄昂辉煌的音乐事业从1962年她与伯特首度合作的热门金曲《别把我让来让去》(Don‘t Make Me Over)开始,到1986年的格莱美年度最佳单曲《这才是朋友》(That’sWhatFriendsAreFor)(与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格蕾蒂丝·奈特(GladysKnight),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合作)达到顶峰,这也是史上最长的合作关系之一,其间创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

狄昂·华薇克曾说过:“在我遇到伯特的时候,他正和另外一个作词家巴布·西里亚德(BobHilliard)合作,他们当时为流浪者乐队(Drifter)写了一首叫《墨西哥式离婚》(MexicanDivorce)的歌。而在我录制伴唱的那一年,他开始了跟作词家哈尔·戴维(HalDavid)的合作。我加入了伯特以及哈尔·戴维,参加制作了一些样带以及伴唱的录制。我为雪洛儿女子合唱团(TheShirelles)录歌曲样本唱片,然后他们就说不要歌了,而要唱歌的人,也就是我。我们的合作关系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伯特曾回忆说,“我很难不去注意她。狄昂身上有一种东西,从我第一眼看到她时就一直存在的东西——那是一种优雅,一种对音乐空灵而独特的感觉”。几年之后,当克里夫·戴维斯听到惠特妮·休斯顿的歌声时,也发出了相似的感慨。 此后,狄昂把她的姓改成了“华薇克”(Warwick),转而投入忙碌的工作当中。她为伯特以及他的搭档哈尔·戴维录唱样带,平均一首歌40美元。在狄昂为这对初出茅庐的搭档录唱的早期歌曲中,一首名叫《少开一次门》(OneLessBelltoAnswer)的歌曲,最终成为了五度空间合唱团(TheFifthDimension)的成名曲;另一首《靠近你》(ClosetoYou),则是卡朋特兄妹(Carpenters)的曲目。后来,有着福音歌曲演唱背景的狄昂,作为华薇克—巴克拉克—戴维创作/演唱三人组的一员,引起了一家名叫权杖唱片(ScepterRecords)的小型福音唱片公司总裁佛罗伦斯·格林伯格(FlorenceGreenberg)的注意。狄昂与权杖唱片公司签了唱片合约,伯特和哈尔负责她的歌曲创作。1962年,他们的首支单曲《别把我让来让去》一发行,就荣登当年12月份热门金曲排行榜前十名。

狄昂后来提道,“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当时都非常年轻和稚嫩,谁也不知道我们到底会走到哪一步。我一直在伴唱,而伯特才刚刚开始和哈尔·戴维一起写歌。 然而,到了70年代初期,狄昂的事业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著名的占星术畅销书《12星座人》作者的鼓动下,狄昂在自己的姓氏后面添加字母“e”,变成了“DionneWarwicke”。姓氏拼写的变化,从命理学上来说,本应该给她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带来额外的好运,但事实并非如此。每当狄昂回忆起那个灾难性的多余元音字母,都会忍不住感慨:“我知道这听起来会很愚蠢,但是我所有的灾难确实都始于1971年我在自己的姓氏后面添加了那个字母‘e’。占星家琳达·古德曼(LindaGoodman)告诉我这会是一个绝妙的主意,结果却恰恰相反。实际上,从那之后,我的情况开始变得非常糟糕。”狄昂最终在1975年删掉了姓氏后面那个多余的“e”,然而损害已经实实在在造成,无法改变。

在1972年,狄昂完成了与伯特·巴克拉克和哈尔·戴维合作的最后一张专辑,命名为《狄昂》(Dionne),制作签约公司由权杖唱片公司转为华纳兄弟唱片公司(WarnerBrothersRecords)。这张专辑代表了三人合作创新的高度,狄昂在专辑中还对经典歌曲《少开一次门》和《靠近你》进行了重新演绎。但是狄昂的“魔力”已经消失,唱片消费者们对这些抒情歌曲不再感兴趣,专辑销量惨淡。事实证明,经过了十年奇迹之后,这三人组合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同年,伯特和哈尔之间出现了不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抛弃狄昂以及她与华纳兄弟唱片公司的新合同。此次事件,最终以狄昂对伯特和哈尔上诉,得到550万美元违约赔偿金而落下帷幕。  那时狄昂诉苦道,“我想,这是过分自我的问题。但我并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而我从心底认为我应该知道情况的。那两个人显然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我不知道原因。但无论原因是什么,是他们引起的矛盾,不是我,我不在乎。可大家相处了十年,至少应该打个电话告诉我出了问题。很快,我们将不再是一个团队。他们那么做就好像在说‘狄昂,收拾一下,做好准备吧’。我以前把他们当朋友,但现在却很怀疑。我什么东西也不欠他们。可对我而言,他们欠我太多了。我心中的部分感情已一去不复返。我就像严寒中被遗弃的孩子。”这场冷战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她随后的密纹唱片中,狄昂奔走于不同制片人之间,试图重现昔日风采,在此期间,她与制作人多兹尔(Dozier)、霍兰德(Holland,曾与玛莎·里维斯和范德拉斯组合(MarthaReeves&TheVandellas)合作过)以及索姆·贝尔(ThomBell,曾与织机乐队、哈洛茂文与蓝音符乐队(HaroldMelvin&TheBlueNotes)、泰迪·潘德格拉斯(TeddyPendergrass)合作过)进行了合作。1972年至1977年间,狄昂发行了6张专辑。尽管其唱功依旧非凡,但歌曲本身却并不出彩,因而这些歌曲中没有一首歌能复制她前十年的辉煌。  这些问题对狄昂来说似乎还不算什么,她与比尔·艾略特(BillElliot)结为连理12年并育有达米安(Damian)与大卫(David)二子的婚姻在1973年走到了尽头。回首这段官司缠身的岁月,狄昂称,“同时经历两次分离真的让我感觉很沉重!”

在这段事业下降期,她也获过些奖。1975年,狄昂与织机乐队(TheSpinners)的二重唱揽下畅销单曲第一名。《然后你出现了》(ThenCameYou)单曲销量达一百万张,并获得格莱美奖提名。1976年,急于找到新的搭档,重拾昔日荣光的狄昂与奥斯卡奖得主,素有灵魂乐师美誉的艾萨克·海耶斯(Isaac Hayes)搭档,开始名为“男女搭档”(AManandaWoman)的全国巡演。这场巡演激发了狄昂新的灵感,二人还发行了创下两项纪录的演唱会现场专辑。1977年狄昂的第六张、也是最受好评的唱片——《一见钟情》(LoveatFirstSight),由华纳兄弟发行。同年她与华纳唱片的合同到期。  1978年在克里夫·戴维斯的推动下,狄昂满怀憧憬地与阿里斯塔唱片公司签约。在讨论与其合作的制片人时,克里夫大胆提议由曾为阿里斯塔唱片公司录音的贝瑞·曼尼洛(BarryManilow)来担此重任。1979年1月22日,贝瑞走进录音室,这个二人组合缔造了狄昂演唱生涯中最畅销的专辑。  贝瑞·曼尼洛认为,“狄昂抒情歌曲的演唱实力能与史翠珊(Streisand)相媲美。狄昂一直都是最好的歌手之一。”  对于贝瑞的赞美,狄昂也不忘回敬对方,她夸赞道“和贝瑞一起工作的感觉非常轻松,跟他录制专辑就像出席一场派对。贝瑞作为艺人才华横溢,以至于你常常会忘记他也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制作人。 1979年5月,在贝瑞·曼尼洛操刀制作的专辑发行之后,狄昂·华薇克登上了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观众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那晚,是她时隔八年后重返纽约的舞台。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的卡内基音乐厅见证了她巨大的成功。同年9月,应观众要求,她在林肯中心迎来了一个特别之夜。她的复出之作——同名密纹唱片《狄昂》被认证为金唱片。翌年2月,狄昂凭借由贝瑞·曼尼洛制作的冲上单曲榜前十名的歌曲《我再也不会这样》(I'llNeverThisWayAgain)和《似曾相识》(DejaVu)赢得两项格莱美大奖。在狄昂的事业重回正轨之时,这两项格莱美大奖无疑如锦上添花之妙笔,使其事业更上一层楼。  自那时起,狄昂的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再创高峰。经过这十年的浮沉,她已是当红的电视节目《劲歌金曲》(SolidGold)的主持人和明星。1982年,她重返录音棚,与比吉斯合唱团(TheBeeGees)组合中的贝瑞·吉布(BarryGibb)合作。此二人的搭档成就了另一张最畅销专辑,《令人伤心的人》(Heartbreaker)。专辑同名主打歌也迅速跃升至当时十大热门单曲之一。1983年,她携手另一制作人路德·范德鲁斯(Luther Vandross),打造另一张激情澎湃的专辑《能说再会多少次》(HowManyTimesCanWeSayGoodye)。1984年,狄昂又与史提夫·汪达合作为**《红衣女郎》(TheWomaninRed)录制原声大碟

在与路德合作的专辑中,他们二人不仅共同演绎了同名主打歌,还与她的老朋友雪洛儿女子合唱团再聚首一起录制了《你明天还会爱我吗》(WillYouStillLoveMeTomorrow)一歌。而该专辑最具特色的卖点,就是由路德最喜欢的伴唱之一:狄昂的姨妈茜茜·休斯顿亲自为他们伴唱。  这看上去似乎是狄昂生命中一段重要的团聚时期。然而,在此漫长的时间内,狄昂·华薇克、伯特·巴克拉克以及哈尔·戴维一直未放下他们长期存在的隔阂。伯特自从和填词人卡洛·贝耶·莎格(CaroleBayerSager)结婚后,他们就一直在一起创作了多首歌曲。1984年,狄昂受邀和新人格伦·琼斯(GlennJones)合唱电视剧《寻找失去的爱的人》(FinderofLostLoves)主题曲。然而,当她接下这个工作时,她还不知道伯特·巴克拉克是这首歌曲的作曲者和制作人。

歌曲《寻找失去的爱的人》的录制迫使狄昂和伯特修补两人之间的分歧。这段破镜重圆的经历也让他们决定在1985年携手合作另一首歌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二人合作的《这才是朋友》(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这首歌曲竟成为排行榜头号热门单曲。这首歌的成功被归功于“狄昂·华薇克和她的朋友”。其中“朋友”是指埃尔顿·约翰,格拉迪斯·奈特,以及史提夫·汪达。这首歌的全部收益都捐赠给致力于治愈艾滋病的研究。单曲最终筹集的善款就超过了60万美元。狄昂《朋友》(Friends)这一专辑也成功大卖并上榜超过6个月。这也是她漫长的演唱生涯中最成功的专辑。  多年来,狄昂一直被视为好莱坞的贵族。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王子访问洛杉矶时,狄昂与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一起作为欢迎团队曾到现场迎接。  与此同时,狄昂在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上也颇有造诣。1985年,当年许多明星包括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林昂内尔·里奇(Lionel Richie)、保罗·西蒙(Paul Simon)、蒂娜·特纳(TinaTurner)以及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一起录制全球金曲《天下一家》(WeAretheWorld)时,狄昂就是参与这次联合演唱的歌手之一。在演艺界,她是位风情万种且备受尊敬的人物,她不仅能与斯普林斯汀有交情,还是辛纳屈的好朋友。换一句话来说,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型艺人。

菲利普·锡德尼的生平

音乐界,“打开经典”“挖掘”女作曲家的潮流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20世纪后期各种政治运动的一个分支,是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女性争取性别平等权的组成部分。女性的“被发现”是20世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将处于边缘状态的女性纳入历史框架,现已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得益于北美各高校女性学的创造性研究和教学,新一代的历史学家非常熟悉人文社科领域的性别理论,他(她)们不仅将女性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更是发展出了全新的研究模式。就音乐研究而言,性别研究最初关注的重点是对音乐史各个时期中女音乐家的研究,包括追寻音乐家的创作历程、收集作品、制作创作年表、探讨音乐风格等。虽然学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很难达成统一,但其共同目标就是挑战男性垄断的传统经典,包容更多被忽略的女作曲家。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不仅要发现、编辑和出版女性的作品,还需要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估。

一、“打开经典”

经典(canon)原是宗教用语,指“经文之典”。在文学领域,经典指那些知名度高,被学者、教师和读者公认的重要作品,它经过漫长的积累达成共识,并通过学校教育得以普及和延续。经典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有些甚至成为国家或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女性主义看来,西方文学经典的标准大都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并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整体上体现了欧洲中上层阶级白人男性的价值观,女性与弱势族裔的作品无法被纳入经典行列。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美国学界围绕文学经典的选取和界定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文学经典中的男权思维进行揭露,“打开经典”(open the canon)便是其中之一。

文学界有关“打开经典”的讨论多半围绕权力、性别等因素展开,他(她)们对建立、选取和阐释经典过程中所渗透的权力压迫加以批判,希望建构一个更加平等的经典体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许多高校或研究机构对现有的课程内容及研究领域进行拓展或修订,大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作品得以被发现或重新评估。音乐经典体系的建立一样离不开社会的制约,在音乐领域,白人男性音乐家占据绝对优势,女性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机会比男性少得多,能够从事作曲事业的更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在20世纪后半叶职业女作曲家出现之前,女性大多创作一些如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等满足女性自娱自乐的大众化体裁,很少问津歌剧、交响曲等需要更多教育和实践才能涉足的领域,其创作活动亦不被广泛认可。对女性主义研究者来说,音乐经典的评判不能由纯美学因素来决定,社会及文化因素亦应考虑进去。他(她)们利用史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积累的知识和方法,探讨生活在男性规范和禁忌中的女性音乐家,以往被视为无足轻重的女性音乐历史得到梳理和正名。

二、女性音乐历史研究

在女性主义影响音乐研究之前,西方音乐传统很少关注女性,1903年,亚瑟·艾尔森(Arthur Elson)的《女性音乐作品》①出版,成为当时极少数关注女性音乐家尤其是女性作曲家的著作,研究对象涉及欧美社会从古希腊至现代的众多女性音乐家。从现代学术眼光来看,这部著作尚有一些遗憾,如资料引用信息不甚明确,对女音乐家社会地位和生存方式的挖掘不够深入,一些观点也略显陈旧等。但是,在本书出版的20世纪初,刚成气候的西方女权运动的诸多理念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女性在学术领域尚未获得话语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该书显得尤为珍贵。

1948年索菲·德林克(Sophie Drinker,1888-1967)出版了《女性与音乐》②一书。索菲·德林克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有而体面的家庭,从小即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她在书中指出,女性不是不能创作伟大的音乐,而是我们的社会结构对女性的否定,让她们一直不能拥有和男人同样的地位。该书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知名度也不高。直至90年代,露丝·索莉(Ruth Solie)的《索菲·德林克的历史》③一文在回顾女性历史、质疑传统历史编撰的同时对其重新评价,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此书。索莉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涉及传统历史研究过于关注“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的问题,认为历史学家注重的是音乐的新奇性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将它们纳入经典曲目的能力。这也就造成了历史研究对女性作品的忽视。而今,索菲·德林克本人被视为女性音乐学和性别研究的先驱,而《女性与音乐》也被视为早期女性音乐研究的重要作品。

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大学设立了女性研究中心,表演机构、唱片公司等对女音乐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评论、专著层出不穷。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试图重写或改写音乐历史的过程中,有这么几类女性首先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职业女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乐赞助人以及与著名男性音乐家有关联的女性。1987年詹姆斯·布里斯科(James R. Briscoe)编辑的《女性音乐作品集》④以时间为序追溯了欧洲女性创作的渊源与嬗变,并配以谱例对欧洲女作曲家的作品进行介绍,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反映了女性创作的多样性。西尔维亚·格利克曼(Sylvia Glickman)和玛莎·施莱费尔(Martha Furman Schleifer)主编的《女性作曲家:跨越历史的音乐》⑤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在资料内容的选取上都丰富了许多。卡琳·彭德尔(Karin Pendle)编辑的《女性与音乐史》⑥对欧洲古希腊至今的女音乐家、女赞助人等的情况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几个章节探讨19、20世纪的美国女音乐家。作为一本适合本科生的教材,编者有意拓宽了研究范围,另辟章节专论美国流行音乐、艺术赞助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非欧洲国家的专业作曲家。

音乐学家朱蒂斯·梯克(Judith Tick)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音乐,她自70年代便意识到,在学术和教学领域那么几个重要的(男)作曲家不能代表全部的美国音乐文化。梯克于1979年出版的、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专著《1870年前的美国女作曲家》⑦奠定其在性别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以女性主义角度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美国女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经历、主要作品等做了详细说明。和梯克相似,美国音乐学家简·鲍尔斯(Jane Bowers)的学术研究也是以女性音乐史研究为中心的,尤为关注女性音乐家如何在男性统治的领域进行音乐创作并获得成就。1987年,梯克与鲍尔斯合编的《女性创作音乐:西方艺术传统,1150—1950》⑧对12至20世纪欧美艺术音乐领域中的女音乐家做以专题性研究,所论内容包括中世纪的女音乐家、15世纪意大利女歌手和女性歌曲、16世纪的职业女音乐家、美国女子交响乐团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女作曲家。虽然该著采用了传统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将被忽略的女音乐家“添加”到音乐史中,但这部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独特经历的著作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超越了以资料为主的“加料音乐史”,呈现出新的面貌。

对女音乐家的个案研究是女性研究的重头戏。在20世纪以前的女性音乐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这位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钢琴家、作曲家,长期被人熟知的身份却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妻子。克拉拉·舒曼是女性研究的热点人物,南茜·里奇(Nancy B. Reich)的传记《克拉拉·舒曼:艺术家与女人》⑨是众多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这部传记通过对其书信、日记、音乐会节目单、家事簿及乐谱手稿等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将焦点放在克拉拉·舒曼生平中的关键议题:她与父亲的密切联系,同母亲的关系,其教育以及事业发展,她为兼顾家庭和事业被迫做出的选择,她如何担负母职以及面对丈夫生病、自杀未遂和住院治疗的态度。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年代学的顺序加以描述,但在第二部分,作者以克拉拉与朋友的关系、音乐创作、舞台表演及教学生涯为主线,提取克拉拉生平中的某些经历重点评述,探讨其辉煌而传奇的一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它在不打乱克拉拉生平轨迹的同时,充分论述了不常被传记作家重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内容,如克拉拉8个孩子的情况,她的同事和同时代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教学方法、出版历史、演出情况,当然还有她与丈夫及勃拉姆斯的关系。此外,作者从书信、日记中看出克拉拉对待自己父亲和母亲的矛盾态度,用丰富的资料、完整的演出目录表明克拉拉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矛盾的努力,多侧面的深入描述使我们更加了解克拉拉性格的多面性,以及一个虽然矛盾但更加真实的克拉拉。从这方面看来,里奇的叙述很生动也很具有个人色彩。

进入20世纪,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不断打破传统社会赋予的性别角色在公共领域施展才华,但即使很有才能的女性,在面对职业与家庭的两难时也往往选择舍弃自己的事业。美国早期先锋派作曲家露丝·克劳福德·西格(Ruth Crawford Seeger,1901—1953)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显示其卓越的创作天赋。克劳福德的作品不多,且均出自早年,20年代末跟随美国音乐学家、作曲家、批评家、指挥家查尔斯·西格(Charles Seeger)学习时与其相爱,并于1932年结婚。婚后,克劳福德全面投入家庭生活以及丈夫的音乐事业,尤其是其收集、编辑美国民间音乐的工作。克劳福德一共养育了4个孩子,在妻子、母亲及作曲家的两难中,她基本放弃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直至因癌症去世前不久。克劳福德的经历曾让许多人为之叹息。1997年,朱蒂斯·梯克的传记《露丝·克劳福德·西格:一位作曲家对美国音乐的搜集》⑩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这位音乐家的生活及其在美国传统音乐搜集与研究方面的贡献。

除女作曲家外,女演奏家、歌唱家、女赞助人等也在性别研究的范围内,如1980年由克里斯汀·阿默尔(Christine Ammer)主编的《未颂扬过的:美国女性音乐史》?辊?辑?讹从键盘乐器演奏家、弦乐演奏家、作曲家、女子交响乐团、歌剧作曲家、指挥家、现代音乐作曲家以及音乐教师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对17世纪以来美国艺术音乐领域中女音乐家的创作和表演做以介绍与评价,2001年再版时加入两章有关拉格泰姆和爵士乐的内容。1997年莫娜·门德尔(Mona Mender)所著的《支持音乐的卓越女性》?辊?輰?讹一书从“伟大沙龙中的女士”“旧世界优雅的女赞助人”“妻子与情人”“激发灵感的教师”“美国的女赞助人”“有创造性的管理者”“著名的母亲和姐妹”“舞蹈家和她们的贡献”等八个部分介绍对音乐、舞蹈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女性。2001年,贝丝·麦克劳德(Beth Abelson Macleod)的《女性表演音乐:美国古典器乐演奏家和女指挥家的出现》?辊?輱?讹介绍了美国古典音乐界的女演奏家和指挥家,这些女音乐家打破了19世纪美国社会中女性在公共领域表演的禁忌,成为音乐会演奏家、交响乐团乐手、指挥家等,扮演了更为重要的公共角色。

随着现代社会愈加开放,女性参与音乐活动的现象更加普及,女演奏家、女教师、女作曲家等已成常态,女性在某些领域(如教师、演唱、演奏)的参与度及成就已超过了男性。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与女性相关的课题得到广泛的探讨,对女性音乐史、女作曲家、女演奏家、女赞助人等的研究非常普及,相关学位论文、专著、期刊论文不胜枚举。但是,对于不少学者来说,类似史类研究尚属于将女性纳入既定音乐史框架内的“查缺补漏”,尽管已产生了一些高质量的史学论著,但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张扬一部女性音乐史、寻找一些“不入流的”女作曲家,证明女性有历史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女性音乐家的认识,也并未改变音乐史的发展规律和既定的学科框架,在整个西方音乐史学领域,女性仍旧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这在各类教材、课程大纲中的情况大致相同)。

三、对女性音乐的批评

对女性音乐史的考察不仅拓展了音乐学的研究范围,也给学界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可问题在于,音乐经典的建构的确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对作品的价值判断还是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论现有经典在形成过程中曾何种程度地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但它的确代表了西方文化艺术成就的精华。也因此,不少对女性研究价值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虽然女性的贡献在现代学术领域得到认可,一些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得以演出或出版,在各种学术会议、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不少与女性相关的议题,但她们中的大多数仅仅因为性别原因而走到历史前列,其音乐作品或音乐活动的实际价值并不大。因此,在女性音乐作品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整理之后,对女性音乐作品的美学评价问题成为一个焦点。

在女性主义看来,权力和性别气质相互依存,不同性别、阶级和种族的人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气质。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性别思维模式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着诸多截然不同的对立,生理上是女人,必然拥有女性的性别特征,并与肉体的、情感的、温柔的、依赖的等负面价值联系在一起,而男性和那些勇猛的、理性的、独立的等正面价值相联系。为摆脱性别带来的麻烦,许多女作曲家坚持不让性别身份成为议题,努力创作与男性“相同”的音乐,以证明自己可以写音乐,而非“女人的音乐”。但是,在不让自己的创作、表演“听起来太过柔弱”的同时,一些女音乐家也会尽量避免太过“强悍”而失去了女人味。玛西亚·希特伦(Marcia J. Citron)在《社会性别与音乐经典》(1993)?辊?輲?讹一书中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作曲家,通过对传记、笔记、日记或通信记录的研读探讨其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方式和职业道路的相似性,提出西方艺术音乐的“经典”标准如何影响女性作曲家及其创作。为此,作者探讨表演机构、学术批评以及音乐出版业、录音工业等对音乐“经典”的要求,同样也评价了社会性别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但是,作者也认为,“女性作曲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独立的个人,既要考虑到权力和知识对女性整体建构问题,也不能忽视女作曲家独特的个人体验。

不像调性音乐相对统一的音乐语言,后调性(Post-tonal)时期的音乐更具个性化色彩。或许像某些批评家所言,现代音乐太过“男性化”,女性主义对现代音乐的论述并不太多,艾利·黑萨玛(Ellie Hisama)在《性别化的音乐现代主义:露丝·克劳福德、马里恩·鲍尔、米利亚姆·吉德的音乐》?辊?辏?讹一书首次从女性主义视角提出音乐的现代主义问题。在该著第一章《文化分析与后调性音乐》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做以介绍,分析了美国现代派女作曲家露丝·克劳福德《弦乐四重奏》(1931)的第三、第四乐章,艺术歌曲《中国人、洗衣工》(Chinaman,Laundryman,1932)的旋律特征,其他四篇文章是探讨马里恩·鲍尔(Marion Bauer)、米利亚姆·吉德(Miriam Gideon)的4部作品。本书分析的7部作品中有5首都是纯器乐作品,在具体叙述中,黑萨玛均结合这些作曲家的作品和生活经历,用作曲家的公开记录和私人信件、日记以及在创作这一作品时朋友的回忆来证明性别方面细微的差别。黑萨玛围绕“女性主义-现代主义”对三位作曲家创作中共有的叙事主题加以分析,希望建立起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桥梁,复杂但也很有趣。

《女性主义音乐美学》?辊?輴?讹是集中探讨女性音乐作品美学问题的专著,作者莎莉·麦克阿瑟(Sally Macarthur)希望用“女性主义音乐美学”重塑女性音乐的评价标准。作为为数不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女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解读的专著,作者质疑以男性模式的“理想标准”评价女性音乐的做法,通过对比男女作曲家创作同一内容作品之间的差异,具体论证“女性主义美学”的内涵与合法性。例如,作者在第四章分析英国作曲家瑞贝卡·克拉克(Rebecca Clarke,1886—1970)与伊丽莎白·勒琴斯(Elisabeth Lutyens,1906—1983)的作品,分析了克拉克《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1921)的前两个乐章,认为克拉克尽管使用被视为男性风格的体裁,但却颠覆了奏鸣曲式的传统观念。除此之外,作者还分析了澳大利亚作曲家安妮·博伊德(Anne Boyd)的《爱的轮回》(“Cycle of Love”, 1981)中(女性)身体与音乐作品之间的符号意义;从后现代与女性主义的相似之处探讨艾琳娜·卡茨-切尔宁(Elena Kats-Chernin)被视为后现代的钢琴作品“Tast-en”;从莫亚·亨德森(Moya Henderson)两部差异较大的作品:学生时期的戏剧作品《发茬》(Stubble,1975)与为大管风琴与磁带而作的《神圣之地》(Sacred Site,1983),分析国家身份、环境因素、种族、宗教对作曲家的影响。

结 语

性别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差异,借助生理性别差异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每个社会形态中最早出现也最普遍的分类标准,影响了家庭、社会、文化、宗教以及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音乐史一直关注那些著名的、有创造性的男性音乐天才人物,相比之下,不那么著名的音乐家则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女性音乐研究尤为关注“名不见经传”的女性音乐活动,并对她们的音乐作品进行挖掘、收集和分析。几十年来,受到符号学、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同性恋理论以及“酷儿”研究等的影响,性别研究不断地深化、拓展,研究重点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对女性音乐历史的研究。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环境、历史语境的变化,女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女性音乐家可以接受更完整的音乐训练,可以更自由的创作,那些最优秀的女作曲家成功地挑战了数个世纪的刻板印象,证明女性也可以创作出一流的音乐,即使和这个领域最伟大的男性竞争也毫不逊色。作为性别研究的起点,“女性研究”的价值依然存在,不少学者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作用和身份问题的兴趣远远大于纯粹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理论。他(她)们利用新的性别理论研究新时期的女性音乐家,探讨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不断适应的女性身份认同和独特个性,这也是女性研究中不会枯竭的话题。

① [美]阿瑟·埃尔森《音乐世界中的女性》,许蕾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

② Sophie Drinker. Music and Women: The Story of Women in Their Relation to Music. New York: Coward-McCann, 1948.

③ Ruth Solie, “Sophie Drinkers History”. In Disciplining Music: Musicology and Its Canons, edited by Katherine Bergeron and Philip V. Bohlman.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p23-43.

④ James R. Briscoe ed. Historical Anthology of Music by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⑤ Sylvia Glickman and Martha Furman Schleifer eds. Women Composers:

Music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 G. K. Hall ﹠CO, 1996.

⑥ Karin Pendle. Women and Music: A Hist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⑦ Judith Tick. American Women Composers Before 1870. New York: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79.

⑧ Jane Bowers and Judith Tick eds. Women Making Music: The Western

Art Tradition, 1150-1950.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7.

⑨ [美]南西·瑞区《克拉拉·舒曼: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钢琴家》(第2

版),陈秋萍、游淑峰译,台北宜高文化2003年版。

⑩ Judith Tick. Ruth Crawford Seeger: A Composers Search for American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亚瑟王如何成为有史以来最普遍的传说之一

1568-1571年在牛津大学基督教学堂学习,没有毕业就在1572-1575年游历欧洲大陆,学习和进修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获得有关欧陆的第一手知识,并结识了欧洲许多政治家,1576年任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斟酒官,这是一个礼仪职位。1577年2月,当时年仅22岁时,作为英国特使被派往德国吊唁国丧并试探德、英结盟反对天主教的西班牙的可能性。回来后他逐渐转向文学创作。1578年为女王写了牧歌短篇《五月女郎》,1580年完成了长篇散文体传奇《阿卡迪亚》的初稿,约18万字。1581年与里奇勋爵的年轻夫人佩内洛普·德弗洛相爱,次年夏天为此写了十四行组诗《爱星者和星星》,叙述了他初恋时的激情以及如何经过斗争,克制自己,献身于公职。差不多同时,他写了《诗辩》,这是伊丽莎白时代文学批评的最佳之作。1583年他受封爵士,9月结婚。1584年他对《阿卡迪亚》初稿进行了彻底改写,改单线情节为错综复杂的结构。此稿在他死时仍为能完成,但仍可称为英国16世纪最重要的散文体创作小说。他的所有小说都是自娱之作,只供友人欣赏,生前全未发表。《阿卡迪亚》一稿到1926年才印出。1585年7月他终于得到公职,任军需副大臣。同年11月英国女王决定支持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战争,锡德安任弗拉辛城总督,有一支骑兵归他指挥。次年他参战负伤,不久去世。

1586年,锡德尼葬在圣保罗大教堂。据锡德尼的挚友格雷维尔的描述,战前,锡德尼为了不使自己在防护装备上优于统帅,故意卸下了护腿铠甲;在负伤后,又把饮水让给某个伤兵,并对他说:“Thy necessity is yet greater than mine.”(你比我更需要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锡德尼最好的诗句了。此前一年,七星诗社巨星陨落,龙萨离开了人世。如果有限的资料可靠的话,莎士比亚此时大概还只是个土头土脑的乡村人物,在家乡斯特拉福德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翌年,the Queen\'s Men剧团才会经过他的家乡,凭了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录用了这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我们回过头来,这时的中国南京,王士贞任职刑部右侍郎,王士懋任职太常寺卿,掀起一场复古风潮,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不谋而合地呼应着。而王士懋属下的一名太常博士却人微言轻地对王氏兄弟唱着一些反调,当然应者寥寥。但在四百年后,却有人把这个当时在南京城中任闲职的七品小吏汤显祖比作中国的莎士比亚——因为他《临川四梦》的戏剧成就。其中,以《牡丹亭》最享盛名。

莫扎特的简介

亚瑟王是中世纪英国最传奇的偶像之一.

他的受欢迎程度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主要归功于他故事的无数化身,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事实上,他的故事是有史以来最经久不衰的故事之一.

尽管他的故事植根于五、六世纪,但它一直吸引着观众直到今天.

《石头里的剑》、《圆桌骑士》、《兰斯洛特》和《梅林巫师》都让我们久久地回到亚瑟王的各种传说中,仅在过去的15年里,就有好莱坞**、电脑游戏和其他创造性的重播.

随着班戈大学新的亚瑟王研究中心两周前刚刚启动,盖伊·里奇的新**《亚瑟王:剑的传说》将于晚春上映,毫无疑问,对亚瑟王的学术探索和他的传说对现代文化的影响都在继续蓬勃发展《湖上的女士》是亚瑟王的生平故事,几乎成了骑士英雄们向往的标准.

他被视为勇敢、高贵、善良的人——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现代世界的一切都不见了.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亚瑟是一位英雄,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撒克逊人到来之前中世纪早期威尔士的布里顿居民,而不仅仅是后来浪漫小说中出现的王者形象.

事实上,传说中的亚瑟既不是国王,也不是圆桌会议的主人,至少在我们今天使用这些术语的方式上是这样的,关于亚瑟一生的记录很少.

他在六世纪出现在威尔士僧侣吉尔达斯的作品中,在那里他在巴顿山的胜利被庆祝,但他没有名字.

只有在9世纪由另一位僧侣涅尼厄斯所写的《不列颠史记》中,亚瑟才被称为一位军事指挥官,他的12次战役都被列出来了.

,从这些早期记录到12世纪对亚瑟王统治的全面描述——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frey)和法国的克丽蒂安·德特洛伊(Chretien de Troyes)的作品——亚瑟王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真正的传奇国王——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在威尔士的故事中,亚瑟仍然是一个勇士,经常其他英雄通往伟大之路的陪衬.

但在早期的法国罗曼史中,他为宫廷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因为史诗般的战斗并不是这些后来在欧洲大陆上写的故事的支柱.

蒙茅斯的杰弗里带回了亚瑟王的领导和决心,亚瑟王不仅成为国王(12世纪的盎格鲁-诺曼国王可以以此为榜样),而且成为征服者——再次反映了超越国界的伟大愿望.

于是,宫廷国王的形象诞生了,他是战争和和平时期的领袖,亚瑟王,正如查尔斯·欧内斯特·巴特勒在1903年所描绘的那样.

然而,维基媒体总是把亚瑟王与这些国家的现实,以及他被改造的时代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例如,19世纪末的亚瑟王复兴,通过消除历史光环,强调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帮助他重新登上了国际文化版图,这与中世纪试图利用他作为一个国家人物的做法大相径庭,中世纪国王可以从中获得统治权.这为T.H.怀特在1958年出版的《曾经和未来的国王》中创造的最著名的幻想世界铺平了道路.

所有这些解释都不仅仅是揭示了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人之一的秘密.

在这个令人困惑、有时令人恐惧的世界里,观众在过去的模式中寻求安慰.

他们希望有一个道德正直的标准和富有远见的领导,在同等程度上是鼓舞人心的和变革性的.

他们在周围的世界里找不到,但在亚瑟王的故事里会发现,我们对幻想的现代欲望是否反映了我们需要重新创造过去,给我们的现在带来希望?道德操守,罗对亲朋好友的忠诚,遵纪守法,保护弱者,是几个世纪以来亚瑟王友谊定义的基石.

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保证: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即使这可能会带来暂时的失败.

最后,美德和价值观占了上风,正是这些传说中经久不衰的特征,使它们在许多人的心中和思想中得以延续.

上图:亚瑟王第306页插图:亚瑟和莫德雷德之死-“然后是国王.

拉鲁卡·拉杜列斯库的《亚瑟王如何成为有史以来最普遍的传奇》一文最初发表在《对话》上,并在《知识共享许可证》下再版.

,这是远古起源团队,这是我们的使命:“通过分享研究、教育和知识,激发对我们过去的开放式学习,以改善我们的未来”.阅读Mor.

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生物学研究

莫扎特

莫扎特,W. 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智商:165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少年时期(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任务,又摧残了他的健康。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创作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协奏曲 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莫扎特传》

原 名:Amadeus

◆译 名:莫扎特传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Milos Forman

◆编 剧:Peter Shaffer (play)

Peter Shaffer (screenplay)

◆演 员:默里·亚伯拉汉 F. Murray Abraham

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

伊丽莎白·贝里奇 Elizabeth Berridge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罗伊·多特里克 Roy Dotrice

克里斯汀·艾伯塞尔 Christine Ebersole

杰弗里·琼斯 Jeffrey Jones

查尔斯·凯 Charles Kay

◆类 型:剧情

◆片 长:160 分钟

◆上 映:1984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意大利语

◆链 接:◆投 票:8.3/10 (30,021 votes)

展现一位“并非完人的乐圣”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与恶的冲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简 介:

本片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讲述。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划了莫扎特与萨利埃雷在音乐上的冲突。

(高分)名著导读;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格列弗游记资料整理

克里克对生物学中的两个问题很感兴趣:一,分子如何从无生命的物质变成生物;二,大脑如何产生思想。他后来意识到他所受到的教育很适合成为一名生物物理学家。当时,克里克受到了很多来自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例如鲍林和薛定谔等人的影响。理论上,共价键可以将生物分子连接起来,成为基因的基础。但是实际上,生物学家们仍然需要知道到底是哪个分子使得整个结构具有生命。对于克里克来说,只要将达尔文从自然选择所创造出的进化论及孟德尔在基因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一起汇集起来,就能获得生命的秘密。不过当他意识到自然地形成生命有多么困难时,他说:“一个诚实的人,不管知道多少,也只能说生命的起源几乎是一个奇迹,因为有多少条件需要具备啊!”总之他称自己为“强烈倾向于无神论的怀疑论者”。

当时许多生物学家已经意识到,像蛋白质这样的高分子很有可能是基因的基础物质。但是,蛋白质只是结构性和功能性的高分子,并且很多又是酶。1940年代中,生物学家们已经开始发现另一种高分子:脱氧核糖核酸,这是染色体另一个重要的结构,有可能是基因的根源。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及他的同事发现,细菌可以替基因添加DNA分子而造成基因表现型的不同。可是也有证据说明DNA和生物学家的目标无关;DNA可能只是给更重要的蛋白质分子提供基本的框架而已。正在这时,克里克在1949年参加了剑桥大学马克斯·佩鲁茨的研究小组,开始利用X射线来研究蛋白质结晶。此种研究,在理论上,提供了科学家很好的机会来彻底明白大型分子的结构,可是实际上又有太多的技术问题,使得利用X射线在当时并不适合研究分子结晶。 1951年,克里克与威廉斯·科克伦(William Cochran)及泛德(Vladimir Vand)一起推出了螺旋形分子的X射线衍射的数学理论。从这个数学理论得出的结果和认为含有α螺旋的蛋白质的X射线实验结果正好吻合。此结果在1952年的一期自然杂志里出版。螺旋体衍射理论对研究DNA的结构很有帮助。

从1951年底开始,克里克开始与沃森一起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工作。他们利用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雷蒙德·葛斯林及富兰克林等人的X射线衍射的实验结果,一起提出了DNA的螺旋形结构模型,并在1953年发表研究结果 。

当沃森来到剑桥时,35岁的克里克仅是一名研究生,而23岁的沃森已经有了博士学位,可他们都对分子结构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不断地讨论着,认为他们有可能能猜到一个好的、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分子结构。1951年11月,威尔金斯与他的学生雷蒙德·葛斯林(Raymond Gosling)来到了剑桥大学,并且提供沃森和克里克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结果,那就是威尔金斯和他的同事亚历山大·斯托克斯(Alexander Stokes),最近从DNA的X射线衍射的实验结果意识到DNA的结构必定是螺旋形的。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富兰克林后来的一堂课鼓励沃森和克里克继续研究螺旋形的分子结构,但是因为他们(特别是沃森)认为鲍林有可能会抢在他们前面发表研究结果,所以在匆忙中发布一个错误的模型。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几个月来,他们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太多的研究。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发现并指出了他们的错误-DNA里亲水的磷酸盐应该位在螺旋表面,而疏水的碱性部分应该位在螺旋内部;而在他们的模型中,磷酸盐位在螺旋的内部,显然是不正确的。

克里克向威尔金斯描述了他们原本模型的错误,并请他与富兰克林继续帮助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的分子结构。威尔金斯向他们提供了最新的、还没有发表的X射线衍射图像;富兰克林也在1952年向他们提供了她对这些图像所做的分析(这些分析后被包括在她交给伦敦国王大学的兰德尔的一份实验报告里)。这份信息进一步地巩固了他们对双螺旋、反平行的分子模型的信心。

克里克在1952年初曾经让格里菲斯试着利用基本化学原理和量子力学计算一下不同的核苷酸之间的吸引力。格里菲斯的结果显示鸟嘌呤(G)与胞嘧啶(C)互相吸引,而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同样也是同一对。此时克里克并没有意识到此结果的重要性。1952年底,查戈夫来到英国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并告知他们他的新发现,也就是查戈夫法则(也称碱基当量规则)。这条法则内含两个比例:鸟嘌呤(G)与胞嘧啶(C)的比例为1:1,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的比例也为1:1,与格里菲斯的计算结果相同。沃森后来突然意识到,A:T这一对和C:G这一对的结构很相似,它们都一样长,且每一对里的两个分子都是由氢键连起来的。沃森及克里克在综合查戈夫等人的发现后完成DNA分子结构的研究。

沃森及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首次在《自然杂志》公布研究结果。,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劳伦斯·布拉格爵士1953年5月14日于伦敦盖兹医学院进行演讲,里奇·考尔德在1953年5月15日于《伦敦新闻纪事报》发表一篇文章,描述该场演讲内容。《纽约时报》于隔天进行报道,探讨克里克的生平,文章标题为“沃森及DNA:创造一次科学革命”。剑桥大学在校生报纸《Varsity》也于1953年5月30日星期六发布短篇文章。1962年,沃森、克里克及威尔金斯因为DNA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 1954年,37岁的克里克完成博士论文:“X-射线晶体学:肽及蛋白质”,并获得博士学位。克里克然后在纽约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工作,他在那里继续进行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的分析研究,主要目标是核糖核酸酶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机制。

克里克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他将焦点迅速转向生物学结构所具有的意义。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于《自然杂志》发表另一篇文章:“它似乎可能是携带遗传资讯代码的基础程序”。

1956年,克里克与沃森推测出小病毒的内部结构,认为球形病毒是由60个相同亚基所组成,例如番茄丛生矮化病毒。

他在纽约短暂工作后,克里克又回到剑桥大学,直到1976年为止。克里克在这段期间搬到加州定居。克里克与亚历山大合作,使用X射线衍射来进行研究,例如胶原蛋白结构。

俄罗斯科学家乔治·伽莫夫组织一群科学家,针对RNA进行研究。克里克清楚的意识到,必须有一个短序列的核苷酸代码来指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在新蛋白质中形成。1956年,克里克为伽莫夫的RNA研究小组撰写一篇有关的遗传密码问题的论文。克里克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蛋白质是由大约20个氨基酸所合成的证据。

在1950年代中期至后期之间,克里克持续研究蛋白质的合成。到了1958年,克里克已经可以列出所有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程序。

佛朗西斯·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并于1970年在《自然杂志》中重申: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旨在详细说明连串信息的逐字传送,它指出遗传信息不能由蛋白质转移到蛋白质或核酸之中。

DNA → RNA → 蛋白质

水浒

背景资料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作者介绍

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从明代到现在说法概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合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据笔记和新发现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

作品内容

《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写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是像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招安有总结农民革命经验教训,探索出路和寓意。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对施耐庵总的思想倾向却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统治的罪恶,赞扬颂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挚朴,令人动容。

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

培根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培根作品《新工具》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培根作品《论说文集》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做女王掌玺大臣的父亲去世后,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1626年4月培根离开了人世。

简爱

《简·爱 》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 》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和勃朗宁夫人构成那个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简·爱 》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 》刚出版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以至于之后她的姐妹们出的书都被误认为是她写的。好在她之后亲自在《简·爱 》再版时澄清事实。

《简·爱 》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然而幸运的是在极其刻薄的寄宿学校的生活中,简·爱 遇到了一个可爱的朋友:海伦·彭斯,海伦温顺、聪颖和无比宽容的性格一直影响着简.爱,使之以后面对种种困难都不再屈服抱怨,懂得了爱和忠诚。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 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 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 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 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 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 》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相关评价

《简·爱 》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简·爱 》的问世曾经轰动了十九世纪的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

这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强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的一本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体验生活的结晶,从书中多少可看出作者的影子。《简·爱 》也是如此,大量的细节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得到印证。当然 《简·爱 》并不是一本自传 ,作者只是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进了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文章里。人们知道《简·爱 》是作者生活中的写照,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简·爱 》的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的作者出生于1816年英国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后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姐弟妹共6个。由于自小失去母亲,父亲因为经济与精力两不俱足,便不得不把夏洛蒂和她的两个姐姐及弟弟,送进由慈善机构创办的寄宿学校。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加上创办人苛刻的管束和严厉的处罚,冻饿和体罚便成了孩子们惯常的生活。不久,肺病夺去了两个姐姐的生命,父亲赶紧让夏洛蒂和弟弟逃离死亡的魔窟,返回家中。

1831年夏洛蒂进入罗赫德寄宿学校,这里的情况截然不同,夏洛蒂不但学业上很有长进,而且日子也过得十分愉快。虽然只呆了一年零四个月,但这儿温馨的生活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夏洛蒂在1835年返回罗赫德任教,两个妹妹跟随读书,抵去部分酬金,三年后离去。1838至1842年她与妹妹们辗转各地,以家庭教师为生。但因为这一职业地位低下,薪金微薄。又使姐妹们天各一方,难以相聚;她们便毅然放弃,决心自己创办学校。经过种种努力虽然它们热衷于办学,并做了种种准备,但最后依然没有成功。而这时父亲病倒了,颇有才气的弟弟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沦为废人。而家庭经济的重压越来越大,于是就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夏洛蒂和妹妹们开始了写作。

她们姐妹三人经常在聚在一起,如饥如渴的读书,绘画和写作。书本开启了她们的心扉,提高了她们的学养;多难的生活使她们早熟,善于洞察世情;独特的经验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源泉;于是当她们的创作热情喷薄而出的时候,世界文学史上便奇迹似的在同一年,同一个家庭诞生了三部传世之作;夏洛蒂的《简·爱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

除《简·爱 》外,夏洛蒂还创作了《雪莉》,《维莱特》,《教师》,这些都是她之后的作品虽然评价都很不错但都不及《简·爱 》的影响力大。

但谁知天妒英才,上帝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之家,又似乎急不可耐的向他们伸出了毁灭之手。他们的才情才刚刚被人们所认识,便一个个流星似的消失了。先是多才多艺的弟弟夭折了。接着撰写不朽之作《呼啸山庄》的艾米莉于同年12月亡故。随之,次年五月另一个妹妹安妮离世。五年后的1854年,夏洛蒂在与丈夫出去散步时遇雨得病,于1855年3月31日故去,年仅39岁

格列弗游记

格列弗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尤其是前面的那两个部分,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

外科医生格列弗出生在诺丁汉郡的一个家庭,曾就学于剑桥大学,学的是医科。格列弗更喜欢在船上当外科医生.而不是在岸上谋求一个较好的职位。经过几次深海航行之后,他成了“羚羊号”船上的一位外科医生,这艘船在万迪门西北海岸遭遇的一场强烈的风暴中失事了。

船上所有的人中,只有格列弗一个逃到了岸上。他筋疲力竭,一倒在地上就睡着了。醒来时,格列弗发现他的胳膊和腿都已被绑住,周围是一群群极小的矮人。他们给他拿来食物和水,把他运送到他们的京城去。威严的国王比他的臣民们整整高出半英寸,他和他的官员们一起来看格列弗。

格列弗终于弄明白了,他是在小人国。他们把他捆绑了好长时间。最后格列弗让他们相信,他并无恶意,并以名誉担保,绝对不伤害他们,他们就把他松开了,还请来六位教育学教授,教格列弗学习他们的语言。为了使格列弗维持体力,他们给他提供了足够他们自己一千七百二十四个人吃的肉和饮料,这个数量是他们根据格列弗的身子和他们的身子的比例用数学精算出来的。他们叫来三百个厨师和七十二个待者为格列弗做饭上菜,派了二百个女裁缝给格列弗缝衣服,三百个裁缝给格列弗做外套。

在格列弗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后,格列弗也想为他们做点事儿。他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是在到处走动时不伤害他们的人或是他们的财产。这是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为这些人是这么小,格列弗可以把他们中的一两个人偷偷藏在外衣口袋里。在街上走,如果格列弗的脚步重一些,就有可能让他们的大楼摇摇晃晃倒下来。或者说,如果眼睛不留意下面的东西,就很容易一脚踩死几头牛。

一天,国王极其友好地来找格列弗,因为他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毗邻的布来夫斯古国的君王已威胁要把小人国夷为平地。布来夫斯古国的海军有五十艘大战船,正在准备启航。格列弗就又趟水又游泳地到达了他们停泊船只的主要港湾。用小刀割断了五十艘战船的锚索,接着,在每条船上栓上一根缆绳,拖着船走了回来。这一来,就迫使布来夫斯古国投降了。

这一功绩为格列弗带来了荣耀,也给他树立了几个强敌,其中的一个是小人国海军的高级将军。当然如果格列弗愿意的话,他可以把他们这些人和整个王国都碾碎在他的靴子下,但格列弗曾保证不伤害他们。因此,当他们密谋要审判格列弗并将他的眼睛刺瞎时,格列弗别无他法,只好逃走了。格列弗来到布来夫斯古国,他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请他留下来。可格列弗对国王和亲王们都感到厌倦了,他告诉他们,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一只船离开。

他们在船上储备了一百头牛、三百只羊,有母牛,有公牛,还有四百个厨师准备好的肉,这样格列弗就不会挨饿了。第三天格列弗启航了。在途中遇到一个英国商船船长,当格列弗把他的故事告诉他时,他认为格列弗疯了。直到格列弗从口袋里拿出几头牛,他这才相信了格列弗。让格列弗非常伤心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船上的一只老鼠拖走了他的一头羊。

回到家,格列弗才知道叔叔约翰去世了,他把在埃皮附近的庄园留给了格列弗,这些财产足以使格列弗一家不再遭受贫困。但格列弗心中还是热切渴望着漫游,他又一次出海了,这次乘的是到苏拉特去的“冒险号”船。

航行途中,一场大风暴之后,船驶进了一个陌生的海湾去找淡水。在岸上漫步时,格列弗和他的同伴们走散,落入了当地大人国的巨人手中,这些巨人几乎没有哪一个身高低于六十英尺。

他们把格列弗拿出去展览,格列弗的名声传到了国王和王后的耳朵里;他们命令把他带到宫廷去。格列弗被带到了那儿,由一个抓获他的人的女儿照管,那个小姑娘名字叫格卢姆达克里奇,她九岁了,个头长得比年龄小,还不到三十英尺高。

乘着王室的火车,格列弗游遍了他们的王国,这个国度长六千英里,宽三千至五千英里。京城长五十四英里,宽四十五英里,是个很奇妙的城市。国王的宫殿方圆七英里,主殿高达二百四十英尺,宽度和长度相称。国王的马厩也是一幢漂亮的建筑,能容下五百匹马,这些高贵的牲口都身高五十四至六十英尺。

格列弗常说,小人国里的人从外表看没有瑕疵,而大人国的人却粗糙不堪。后来他才想到,小人国里的人的瑕疵与他们的个头成比例,缺点太小,看不出来;而大人国的人可能比他们实际上显得更粗糙一些,那是因为他们巨大的身子把每一个缺陷都放大了。这些身体庞大的人至少在有些问题上心胸更开阔,比如说:打开一枚鸡蛋,是从大的一端打好,还是从小的一端打好?这个问题几乎使小人国一分为二,但是大人国的人根本就不会被这种事搞得睡不着觉。这一点格列弗是从大人国国王谈到一个政治问题时看出来的。格列弗讲起了自己的国家——英国。“一个政府要求持不同观点的人改变或是不改变他们的意见,”他说,“这是专制。”

陛下对英国很感兴趣。格列弗详细地讲述了英国的历史,他为此感到十分惊讶。他断言那似乎只不过是一连串的阴谋、凶杀、革命、流放,都是贪婪、内讧、虚伪、憎恨、欲望、怨恨和野心带来的最不的结果。“怎么能让这种可恶的害人虫在地球上爬行呢!”他说。他的这种诽谤性的判断令格列弗痛苦万分。

现在,格列弗已经成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宠儿。但却是以丧失人类的尊严为代价的。格列弗多想又和他的同类在一起啊,他还想吸一口面对着祖国的大海的空气。格列弗的恳求得到了允许,他被带到了海边。格列弗的小保姆格卢姆达克里奇病了,由一位诗童来照看他,他把格列弗独自一人留在海边,只管自己去找鸟蛋了。就这样,在格列弗单独一个人时,一只大鸟叼起了他睡在里面的那只旅行箱,把他带到很远的大海上,接着箱子掉进了大海。几乎就在这一刻,一艘英国船只正好驶过,把格列弗捞了上去。就这样,格列弗奇迹般地被救了,再一次安全地被带回了英国。

格列弗又去航行了,经历了几场冒险。最奇特的一次是一个岛上的居民把他从荒芜的陆地上救了出来,他们的岛是在空中飞的,同样神奇的是有一块巨大的磁石在吸引着飞岛上升下降。飞岛上的人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种族,而在格列弗看来他们无非都是一只眼睛向里凹、另一只眼睛直瞪天顶罢了。

后来的一次旅行把格列弗带到了人形兽和有理智与人性的马的国家去了。这些人形兽是马的奴仆,他们有一些与人类十分相似的恶习,而那些叫作“慧马”的聪明而有道德的马甚至到最后都把格列弗看作是一个人形兽,这令格列弗痛苦万分。

“慧马”的外形像马,他们订有比格列弗以前与之一起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更为合情合理的法律。他们对人类的许多习惯深恶痛绝,以至于使格列弗后来也蔑视他的同类了,格列弗但愿自己也是一匹“慧马”,能让自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可是他们怕格列弗成为人形兽的头头,有朝一天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就把格列弗从他们的王国赶走了。他们答应给格列弗造一条小船,又装满了食物。这样,格列弗划着小船离开,最后又到达了英国。